青少年抑郁高发:探寻童年“隐形杀手”,中西结合破局有方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青少年抑郁风险显著高于成年人,心理问题低龄化趋势愈发严峻。许多孩子尚未尽情拥抱青春的活力,便被抑郁的阴霾无情笼罩,令人痛心不已。
行医四十余载,其中精神科工作超40年,我深知绝大多数孩子的情绪困扰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若真正追溯根源,很多抑郁的苗头早在童年时期就已悄然埋下,以下三点尤为关键。
情感回应不足:心灵的“阳光缺失”
孩子的情感需求恰似一棵亟待阳光雨露滋养的幼苗。若长期得不到父母积极、温暖的回应,比如频繁被忽视、严厉批评,甚至遭受嘲讽,他们的内心就极易积攒孤独与自我怀疑。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认定“我不值得被爱”,进而逐渐形成低自我价值感,情绪状态也随之跌入低谷。
体质基础偏差:身心健康的“隐形漏洞”
中医强调“形神合一”,身体状态与情绪紧密相连。有些孩子先天体质孱弱,或后天因不良生活习惯、疾病等因素导致体质失调,常出现容易感冒、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体质的“虚弱”会致使能量“亏空”,整个人精神萎靡,对压力和挫折的耐受力大幅下降。久而久之,他们便更容易陷入情绪困境。
长期紧张焦虑:心灵的“紧绷之弦”
倘若孩子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如学业负担过重、家庭关系紧张、社交遭遇困扰等,就如同始终紧绷的弦,不堪重负。这种持续的“紧张感”会耗伤气血,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注意力,甚至引发心慌、手抖、肠胃不适等身体反应。一旦超出承受极限,情绪问题便会接踵而至。
我的门诊医案:中西结合,重燃希望之光
曾有一位16岁的女孩前来就诊,她情绪低落、睡眠质量极差,白天精神萎靡,晚上难以入睡,有时还会莫名心慌、头晕。
刻诊时,我观察到她舌偏淡、苔薄,脉细弱。
经过辨证,判定她属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症。
基于这一判断,治则以调补脾胃、养血安神为主。我为她开具了包含党参、黄芪、当归、酸枣仁、茯苓等药材的方剂(需注意,中医用药需根据个体情况精准调配,切勿自行套用)。
同时,结合西医的评估与干预手段,为她制定了一套综合治疗方案。中西结合干预两个月后,她的睡眠状况逐渐改善,食欲增强,也愿意主动和家人交流了。继续治疗一段时间后,她的情绪明显好转,重新回到了课堂。经过巩固调理,至今状态稳定。
为什么这样的思路能起效?
这个女孩的核心问题在于气血不足、心神失养。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功能虚弱,气血便无法充分滋养心神,从而导致情绪不稳、精力匮乏。通过健脾益气、养血安神的方法,身体基础得到强化,心神得以安定,情绪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中西结合:高效安全的治疗新路径
中医治疗精神疾病时,不仅注重药物对精神症状的调控,更将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纳入整体考量。根据患者体质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枸杞、山药等具有保肝作用的中药,或熟地、肉苁蓉等补肾药材配伍成方。此外,还可结合药膳等食疗方法,循序渐进地改善机体状态。
这种调理方式不仅能提升患者对精神类药物的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还能通过调节气血阴阳平衡,促进精神症状的缓解。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为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安全、更有效的保障。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朋友正遭受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失眠等精神疾病的折磨,或者在用药方面存在困扰,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详细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