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门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科
电话:18311307806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科普 >> 失眠

老年人失眠用药:明辨“西泮”“唑仑”,中西医联合解困局

来源:北京朝阳门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科  发布时间:2025-09-02 13:33:59

不少老年朋友正被失眠问题深深困扰:睡前喝温牛奶、尝试助眠保健品,即便调整了作息,还是常常要躺到半夜才能勉强眯眼。实在没办法想用药时,面对“西泮”“唑仑”这类药物名称,却又犯了难。

“西泮”类与“唑仑”类药物同属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其助眠原理都围绕大脑里的“γ - 氨基丁酸(GABA)”展开。然而,原理相通并不意味着用法相同。对于老年人而言,用药安全的关键在于清晰分辨这两类药物的代谢特点和副作用差异。

一、药物代谢

“西泮”类:以地西泮为代表,这类药物代谢速度相对较慢。对于肝肾功能减退的老年人来说,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一旦蓄积过多,就可能导致白天精神萎靡、头晕目眩,走路时脚步虚浮,仿佛踩在棉花上。这种情况下,出门买菜、上下楼梯时,跌倒、骨折的风险会大幅增加。

“唑仑”类:像艾司唑仑、咪达唑仑等,其代谢虽会受到年龄影响,但在没有严重肝肾功能问题的前提下,部分品种(如咪达唑仑)代谢相对较快,蓄积风险也相对低一些。不过,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用药后必须密切观察自身反应,切不可一概而论。

二、副作用

“西泮”类:长期服用可能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耐受”,即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物效果越来越差,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入睡;二是“依赖”,停药后可能会出现失眠加重、心慌焦虑等“戒断反应”,还可能影响平衡能力,增加意外发生的风险。

“唑仑”类:同样存在耐受和依赖风险,尤其要关注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对于本身记忆力就不好、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来说,用药后可能会更加健忘,反应变得迟钝,比如刚说过的话转身就忘,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用药安全

无论是“西泮”还是“唑仑”,都不存在“绝对安全”的说法,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

先找医生评估,切勿自行用药:一定要让医生全面了解你的身体状况,包括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肝肾功能如何,失眠是偶尔发作还是长期存在等。医生会综合这些因素,判断你适合哪种药物以及用药剂量,从而避免盲目用药带来的风险。

优先选择“短效药”,短期使用:尽量挑选作用时间短的品种,例如“唑仑”类的咪达唑仑,它起效快,在体内停留时间短,蓄积风险小。而且助眠药不能长期依赖,一般短期使用1 - 2周来缓解急性失眠,之后要依靠调整生活习惯来改善睡眠,比如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睡前避免玩手机等。

优先尝试非药物方法:很多老年人的失眠问题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就能得到改善。比如每天傍晚适当散步,睡前用温水泡脚;减少浓茶和咖啡的摄入,尤其是在下午和晚上;如果躺下半小时还没有睡意,就起来看看书、听听轻音乐,等有困意了再回到床上。只有当这些方法都无效时,再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用药。

对于老年人来说,睡眠质量至关重要,但用药安全更是不容忽视。只有科学选药、规范用药,才能在改善睡眠的同时,不伤害身体健康。

中西医联合:开启精神心理疾病治疗新征程

在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领域,单一疗法常常面临“起效慢”或“易反复”的困境。而中西医联合诊疗模式,则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一、多元治疗,标本兼治

西药主要作用于神经递质系统,能够快速缓解失眠、焦虑等急性症状,让患者在短时间内感受到症状的减轻。中医则通过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起到疏肝解郁、调和脏腑、安神定志的作用,调整气血运行与脏腑功能,帮助患者修复长期失衡的身心内环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缓解躯体不适,减轻副作用

精神心理问题容易引发神经内分泌紊乱,导致甲状腺激素、皮质醇等激素水平异常。西药大多专注于症状的缓解,而中医则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改善激素水平,减轻因内分泌失调带来的躯体不适,如潮热、多汗等,提升患者的生活舒适度。同时,中医治疗还能减轻西药副作用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三、巩固效果,降低复发风险

在急性期,采用西药快速控制病情,缓解患者的痛苦;在缓解期,结合中医辨证调理,巩固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抗压能力。中西医有机结合,能够改善患者的身体状态,调节心理平衡,降低疾病的复发风险,助力患者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中西医联合诊疗,将现代医学的精准靶向治疗与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智慧相结合,为患者铺就了一条标本兼治、身心同调的康复之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