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憋”久成疾?中医教你化解之道
在门诊坐诊几十年,我接触过众多抑郁症患者。深入交流后发现,许多患者并非单纯因“病”致病,而是长期“憋”坏情绪,最终导致身体不堪重负,以抑郁症的形式爆发。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恰似一个容器,负面情绪不断堆积,超出容器容量,身体便会亮起红灯。今天,我就从中医视角,和大家聊聊哪些情绪不能憋,憋久了会引发哪些问题,以及有效的调理方法。
委屈憋久:肝气郁结,身心皆伤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受了委屈,因各种顾虑,不敢倾诉,只能默默咽下。在中医理论里,肝主疏泄,如同身体里的交通警察,负责指挥气机顺畅运行。委屈憋在心里,肝气就会逐渐郁结。
肝气郁结不仅会让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还会引发一系列身体不适。比如胃胀,这是由于肝气犯胃,影响脾胃正常运化;女性可能出现月经不调,因为肝气不舒影响冲任气血;失眠也较为常见,肝郁化火扰动心神。
针对这种情况,我通常会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对柴胡疏肝散进行加减化裁。同时,建议患者用玫瑰花和陈皮泡水饮用。玫瑰花能疏肝理气、和血止痛,陈皮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二者搭配,有助于舒缓情绪,缓解肝郁症状。
此外,平时可多按揉太冲穴,它位于脚背大趾和二趾交界处。太冲穴是肝经的“出气口”,经常按揉能有效疏通肝经气血,减轻肝气郁结带来的不适。
愤怒憋久:肝火旺盛,扰乱身心
有些人脾气急躁,但在人际交往或工作中,为顾全大局,只能强压怒火。然而,被压抑的愤怒不会凭空消失,反而会在体内积聚成肝火。
肝火旺盛时,人会出现头晕目眩、口干口苦、失眠多梦等症状。长期如此,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给身体带来更大危害。
对于肝火旺盛的患者,我常采用龙胆泻肝汤进行加减治疗。同时,建议用菊花和决明子泡茶饮用。菊花能清肝明目、清热解毒,决明子可清肝泻火、润肠通便,二者搭配,有助于清肝明目、平肝降火,缓解肝火旺盛带来的不适。
此外,平时可敲打肝经(大腿内侧)。通过刺激肝经,帮助泄火,促进肝经气血运行,缓解肝火旺盛引发的各种症状。
悲伤憋久:心肺气滞,胸闷心悸
生活中,失恋、亲人离世、事业受挫等悲伤之事难以避免。若悲伤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就会伤及心肺。
中医理论认为,肺主悲,过度悲伤会使肺气壅滞,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随着时间推移,会出现胸闷、心慌、气短等症状,严重时还会无缘无故流泪。
针对这种情况,我常用甘麦大枣汤合百合固金汤进行治疗。甘麦大枣汤能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百合固金汤可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二者合用,能起到养心安神、润肺解郁的作用,缓解心肺气滞带来的不适。
此外,还可以用黄芪和麦冬泡水饮用。黄芪能补益心肺之气,麦冬可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二者搭配,有助于补益心肺之气,改善心肺功能。
焦虑憋久:脾胃失调,消化紊乱
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且不加以调节,会直接影响脾胃功能。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时,会出现胃痛、腹泻、没胃口,或者暴饮暴食等症状。
从中医角度看,这是因为肝气横逆犯胃,导致脾胃功能紊乱。比如,有些人一紧张就拉肚子,压力大就胃痛,都是焦虑情绪影响脾胃的典型表现。
对于脾胃失调的患者,我常用逍遥散进行加减治疗。同时,建议患者用茯苓和山药煮粥食用。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山药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二者搭配煮粥,有助于健脾养胃,增强脾胃功能。
此外,平时可按摩足三里(膝盖下四指处)。足三里是人体重要穴位之一,经常按摩能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失调症状。
温馨提示:如果您正被抑郁、焦虑、失眠、精神分裂、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等精神心理疾病困扰,却不知如何应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免费咨询,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详细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