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视角看童年隐患:为孩子筑牢精神健康防线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抑郁症似乎只是成年人的“专属困扰”。然而,作为一名从医 40 多年的精神科医生,我接触过无数患者,深入探寻病因后发现,约 80%的抑郁症病根都深埋于童年。中医向来秉持“治病求因”的理念,今天,我就从中医的独特视角出发,为大家揭示童年时期可能埋下的三大抑郁症隐患。
一、童年自主空间匮乏,过度管控成“枷锁”
部分家长秉持着“孩子不懂事,得替他做主”的观念,对孩子的生活事无巨细地管控。从日常穿衣的选择,到交友圈子的筛选,甚至是兴趣爱好的培养,都要按照家长的意愿来。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气的顺畅流通不仅关乎身体的正常运转,还与情志的舒展紧密相连。孩子长期处于被管控的状态,如同被捆住翅膀的鸟儿,无法自由地探索和选择,气机难以舒展。久而久之,肺气便会郁滞不畅。当他们成年后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时,就如同失去了弹性的弹簧,很容易陷入情绪的低谷,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走出来。
二、频繁对比打击,自我价值感“坍塌”
“你看邻居家孩子考得多好”“亲戚家孩子又拿奖了”,这类话语在我的患者口中屡见不鲜。在中医理论中,“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气血的生成和运行。孩子长期处于被对比、被否定的环境中,内心会逐渐产生自我怀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进而陷入焦虑不安的情绪中。这种负面情绪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导致气血生成不足。而心神需要充足的气血来滋养,气血不足则心神失养,孩子会慢慢变得自卑、低落,为抑郁症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三、突发变故冲击,心理创伤“难愈合”
童年时期遭遇亲人离世、搬家转学、家人突发重病等突发变故,对于孩子来说,往往如同晴天霹雳。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又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安慰。中医讲“惊则气乱”,突然的变故会严重扰乱孩子的心神,导致气的运行紊乱。如果这种紊乱长期得不到调理,心神就会一直处于不安稳的状态。成年后,哪怕遇到一点小小的刺激,都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抑郁症。
去年,一位 19 岁的姑娘前来就诊。她已经被确诊抑郁症两年,尽管一直在服药治疗,但仍时常情绪崩溃。初次见面时,她说话声音细若蚊蝇,双手紧紧攥着衣角,神情紧张而自卑。她告诉我,小时候父母总是替她做决定,从不考虑她的想法,还经常拿她和表姐作比较,让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后来爷爷突然去世,她伤心欲绝,偷偷哭泣,父母却只是简单地让她“坚强点”,没有给予她应有的安慰和支持。
我仔细为她诊脉、观察舌苔,发现她舌苔薄白,脉象沉细,这是典型的肺气郁滞、心神失养的表现。于是,我为她开具了宣肺理气、养心安神的方子,同时搭配了合欢皮、郁金等具有疏解情绪作用的中药。经过两个月的调理,姑娘的状态有了明显改善,她开始愿意主动与人聊天,脸上也渐渐露出了笑容,还对我说:“终于觉得自己没那么差了。”四个月后,她已经能够正常回到学校上课,重新融入了校园生活。
中医调理抑郁症,并非仅仅着眼于情绪的调节,而是从整体出发,理顺身体的气机,补足气血。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深知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滋养。给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和成长;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温暖的陪伴和支持,这才是预防抑郁症最有效的方法。
中西结合:为精神疾病治疗开辟新路径
中医在治疗精神疾病时,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理念。它不仅注重药物对精神症状的调控,更将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纳入整体考量。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医生会针对性地选用具有保肝作用的枸杞、山药等中药,或者补肾的熟地、肉苁蓉等药材进行配伍成方。此外,还可以结合药膳等食疗方法,循序渐进地改善患者的机体状态。
这种综合调理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患者对精神类药物的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还能通过调节气血阴阳平衡,促进精神症状的缓解。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能够更好地保障精神疾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康复希望。
杜万君主任温馨提示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朋友正遭受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失眠等精神疾病的折磨,或者在使用药物方面存在困扰,欢迎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将在 24 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为您详细沟通,提供专业的帮助和建议。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您和家人的精神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