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过氟西汀,强过文拉法辛,这味散郁“黄金果”,专克抑郁情绪
在临床工作的四十余年间,我接触过许多被抑郁困扰的青少年。不少孩子的早期症状常被贴上“青春期叛逆”“抗压能力弱”“娇气”的标签,直到情绪问题加重,才被重视。
事实上,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中医理论,都揭示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与大脑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并非简单的“性格问题”。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青少年面临学业竞争、社交挑战或家庭关系变化时,长期的心理应激会打破神经递质平衡,影响前额叶皮质的情绪调节功能,导致情绪失控、兴趣减退等抑郁表现。
而在中医理论中,这一过程与“心肾不交”“肝气郁结”密切相关——当脏腑功能失调,滋养大脑的精微物质无法正常上达“脑窍”,进一步加重情绪与睡眠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面对青少年抑郁,中医调理讲究“辨证施治”,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味在调理中常被用到的“黄金果”——柏子仁。它并非“神药”,却因温和的特性,在青少年抑郁调理中占据特殊地位。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柏子仁“主惊悸,安五脏,益气”的记载。从中医药性来看,它味甘而润,能滋养心肾之阴,缓解因“阴不足”导致的情绪躁动;略带苦味又可清泻虚火,尤其契合青少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特点,对情绪不稳、入睡困难的孩子尤为适宜。
现代药理研究也为柏子仁的作用提供了支撑:其含有的挥发油、黄酮类物质成分,能帮助修复受损的神经突触,调节与情绪相关的5-羟色胺水平,同时促进海马体的神经再生。
而海马体正是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与记忆形成的关键区域,这对处于大脑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来说,意义更为重要。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青少年体质敏感且个体差异大,单一使用柏子仁难以应对复杂的抑郁症状,必须结合具体证型,搭配其他药材组成方剂,才能达到综合调理的效果。接下来分享一个临床案例,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中医辨证调理的思路。
13岁的初中生小赵,自去年父母离异后,逐渐出现情绪低落、自我否定、脾气暴躁的情况,对以往喜欢的事物也提不起兴趣。
同年3月到当地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服用舒肝解郁胶囊并配合心理辅导3个月,效果并不理想。9月开学后,学业压力叠加,症状进一步加重:不仅情绪更差、记忆力下降,还出现了暴饮暴食、入睡困难、易醒、大便干结等问题,甚至无法正常听进他人劝说,总在意别人的看法,还会忍不住胡思乱想。
面诊时观察到,小赵舌淡苔白,结合其症状与病史,辨证为“肝郁气滞证”——肝气郁结导致情绪急躁,气郁伤阴又引发睡眠、消化问题。
因此,在拟定方剂时,以柏子仁为核心,搭配北柴胡、茯苓、陈皮、麸炒枳实、白芍、郁金片、合欢皮、黄芪、豆蔻等多味药材综合调理。
柏子仁交通心肾、舒缓情绪,同时改善入睡困难与大便干结;北柴胡疏肝理气,缓解因肝气郁结导致的情绪暴躁、胸闷不适;白芍养血柔肝,与柴胡搭配可平衡肝气,避免理气太过伤阴;合欢皮解郁安神,针对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帮助疏解心中郁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小赵的睡眠节律得到恢复,入睡不再困难,夜间也不易醒;随后情绪逐渐平稳,暴躁、自我否定的情况减少;持续调理3个月后,已能正常返校,学习与社交状态也逐步恢复到患病前的水平。
青少年抑郁症的用药调理,既要达到调理效果,又要避免药物对正在发育的身体造成负担,切忌照搬成人剂量或自行加药。
所有调理方案都必须结合孩子的具体体质情况,由专业医生制定与调整,才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帮助孩子逐步走出抑郁困境。
注意:本文分享的相关科普知识仅供参考,切勿盲目自行用药!如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