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非“病”乃警讯,中医调脏腑解心忧
在当今社会,不少人因出现心慌、紧张等症状被贴上“焦虑症”的标签后,便踏上长期服药之路,然而效果往往差强人意,病情时好时坏。实际上,在中医的视角里,焦虑并非一个孤立存在的“病”,而是身体内部失衡发出的强烈警示信号。若仅仅针对“焦虑”这一表象用药,无异于隔靴搔痒,难以触及问题本质。
一、焦虑为“果”,五脏失调乃“因”
中医理论认为,情绪的安定与五脏气血的平衡紧密相连。当某个脏腑功能出现失调,便会通过情绪波动这一形式发出警报。
肝气郁结是引发焦虑的常见根源。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人们长期承受巨大压力,心情压抑,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阻滞。此时,人容易变得烦躁易怒、胸闷胁胀,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引发情绪爆发,同时还伴有失眠多梦等症状。这其实是身体内的“气”在试图寻找宣泄的出口。
心神失养则是焦虑的直接表现。过度思虑,或是遭遇突如其来的惊吓,会耗伤心血,致使心神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如此一来,人便会莫名地感到心慌、心悸,注意力难以集中,安全感极度匮乏。
脾胃虚弱则是焦虑的基础问题。过度忧思会直接损伤脾胃功能。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虚弱,能量供给不足,人就会感到疲惫不堪。同时,“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功能失调会进一步加重睡眠问题。
二、案例分享:“调脏腑”远胜“抗焦虑”
曾有一位 28 岁的女性,被焦虑问题困扰长达三年之久。她长期遭受失眠的折磨,白天心慌手抖,甚至不敢独自乘坐地铁。在服用抗焦虑药物后,不仅头脑昏沉,症状也未见明显减轻。经过详细诊断,发现她舌苔薄白,脉象弦细,属于典型的肝郁血虚、心神失养之症。
针对她的病情,治疗思路并非直接采用镇静安神之法,而是从调理脏腑入手:
疏肝解郁:运用柴胡、白芍等药物,疏通郁结的肝气,使气机恢复通畅。
养血柔肝:采用当归、酸枣仁等药物滋养肝血,因为血足则魂有所依,情绪才能趋于稳定。
健脾养心:以党参、茯苓等药物健脾益气,培补气血生化之源;同时使用远志、龙眼肉等药物安心神。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调理,她反馈睡眠深度明显改善,心慌发作的频率也大幅减少。更重要的是,她感觉自己“有力量了”,面对压力时不再像过去那样失控。后续根据病情变化随证加减药物,巩固调理效果,身体内部的平衡逐渐重新建立,焦虑感自然大大减轻。
三、关键在于“辨证求本”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焦虑的根源因人而异。可能是肝火过旺,可能是痰湿内阻,也可能是心肾不交。如果不辨清问题的源头,一律使用镇静安神或抗焦虑的药物,或许能够暂时压制症状,但却无法解决身体根本的失衡问题,甚至可能加重脏腑的负担。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透过“焦虑”这一表象,探寻背后是肝、心、脾等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调理,让身体恢复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四、中西结合,高效安全
中医在治疗精神疾病时,不仅注重药物对精神症状的调控,更将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纳入整体考量。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枸杞、山药等具有保肝作用的中药,或熟地、肉苁蓉等补肾药材进行配伍成方。此外,还可结合药膳等食疗方法,循序渐进地改善机体状态。
这种调理方式不仅能提升患者对精神类药物的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还能通过调节气血阴阳平衡,促进精神症状的缓解。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能够更好地保障精神疾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朋友正遭受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失眠等精神疾病的折磨,或者有用药方面的困扰,不妨留下您的联系方式,24 小时内会有专业人员与您详细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