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交替情绪“降温”?三招身心养护法助你重拾晴朗
最近在门诊中,不少有焦虑、抑郁病史的患者反馈,情绪又进入了“低谷期”——低落感加重,一点小事就容易烦躁,夜间频繁失眠,连日常琐事都变得难以应对。其实,季节交替、压力叠加时,情绪出现波动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调节方法。今天,我从身心养护的角度,为大家分享3个简单易坚持的方法,帮助大家缓解情绪困扰。
一、先“稳心”:用“轻缓活动”为情绪找到出口
焦虑、低落的情绪若长期积压,就像一团乱麻,越理越乱,扰得人心神不宁。此时,不妨尝试一些低强度的身心调节方法,让心神慢慢沉淀下来。
每天抽出10 - 15分钟,选一首舒缓的纯音乐或白噪音,闭上眼睛,专注聆听。让注意力从纷繁复杂的思绪中转移到美妙的旋律上,身体会逐渐放松,紧绷的情绪也会随之舒缓下来。
如果你喜欢动手,书法、随手涂画都是不错的选择。不必追求技巧的精湛,哪怕只是写下几句心里话,或者画出简单的线条,都是将内心情绪“外化”的过程,能有效避免负面感受在内心持续内耗。
还有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腹式呼吸。平躺或坐直身体,将双手放在腹部,用鼻子慢慢地吸气(感受肚子像气球一样鼓起),再用嘴巴慢慢地呼气(感受肚子逐渐瘪下去),重复5 - 8次。你会明显感觉到心跳放缓,情绪也变得平稳许多。
这些方法无需特意挤出大量时间,睡前、工作间隙都可以进行。长期坚持,还能提升你对情绪的觉察力,让你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
二、再“固本”:规律作息 + 适度运动,筑牢身体根基
情绪与身体状态紧密相连,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相互影响。长期睡眠紊乱、缺乏运动,会让情绪更加低落;而稳定的作息和适度的运动,则能为身体“充电”,增强情绪的“抵抗力”。
在作息方面,不必强求自己一定要睡够8小时,但一定要固定入睡和起床的时间。比如,晚上11点前就做好休息的准备,早上7点左右起床,周末也不要熬夜太久,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中午如果感到疲惫,可以小憩20 - 30分钟,但要注意不要睡太久,以免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运动也不必选择高强度的项目,关键在于能够坚持下去。晚饭后散步20分钟,感受户外的空气和风景,让身心得到放松;或者跟着视频做10分钟的拉伸、简易瑜伽,帮助大脑分泌“愉悦激素”内啡肽,让你的心情更加愉悦。
三、巧“调养”:温和饮食为身心“减负”
饮食虽然不能直接改善情绪,但合理的饮食搭配能让身体更加舒适,从而间接缓解情绪上的疲惫感。
日常可以多喝一些温和的饮品,如玫瑰花茶、陈皮茶,清爽的口感能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节奏,享受片刻的宁静。
早餐时,不妨加一些全谷物,如燕麦、小米等。这些食物消化慢、饱腹感强,可以避免上午因血糖波动而引发的情绪烦躁。
偶尔没胃口的时候,吃一些苹果、橙子等酸甜可口的水果,既能补充维生素,又能让心情变得明快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长期过量摄入高糖、高油的食物。这类食物虽然能暂时带来愉悦感,但后续容易导致血糖骤降,反而会加重情绪的低落。
饮食调养的核心在于“清淡、规律、适量”,根据自己的口味和身体感受进行调整,让吃饭成为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情绪的起伏就像天气的变化,偶尔“emo”是很正常的,不必过于焦虑。如果通过上述方法能够逐渐缓解情绪问题,那就继续坚持下去;但如果低落、焦虑的状态持续超过两周,严重影响了睡眠、饮食、工作或社交,甚至出现了消极的想法,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对自己负责的明智之举。
每个人都有调节情绪的潜力,有时候我们只是需要一些方法和支持。愿我们都能学会与情绪和谐相处,在忙碌的生活中,多给身心一份温柔的关照。